重构大产业寻找新出路 搭建大平台打造产业“聚能核”
浏览次数:1736 分类:产经
推动各镇区各部门“一把手”在重振虎威中打擂台、拼本事、见高低。
“中山发展的基础在产业、优势在产业、出路在产业、突破口在产业。”中山经济重振虎威的关键环节在哪里?奠定工业强市基调,1月19日召开的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下称“全会”)提出中山在优势基础上振兴产业,在产业发展中找出路、寻找突破的方向。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以“工业立市”的中山,要重振虎威,必须回到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原点。
为了打赢产业振兴这场硬仗,本次全会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未来5年,中山市要抓住重大历史机遇窗口期,突出产业、平台、交通三大建设,狠抓大产业大项目,建设大平台大园区,打造大交通大枢纽,推动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的成型、稳固。
重构大产业寻找新出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山乘改革开放东风,得外资引进之利,顺利走完了工业立市的历程。在“工业强市”战略下,中山工业一路高歌猛进,在“市管镇”的特殊行政体制下创造出了“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模式。
然而,在产业转型的迟疑中,优势与劣势也在瞬间转换。在逐渐形成的“镇强市弱”的行政权力结构下,中山市制造产业规模横向粗放扩张,镇与镇之间的行政界限,却成为割裂产业有机统一的一道藩篱,产业走向无序发展。
全会指出,中山当下正面临产业升级之困,如表现为工业投资持续下降,一镇一品产业集群竞争力弱化,承载产业发展的平合支撑不足。对于身处发展逆境的中山来说,振兴产业,无疑是重振虎威系列战役中最重要的一场。
要重振中山制造产业,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2019年,中山市工信局提出了“1+3+3+N”发展思路,力争做大做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发展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3个新的产业集群,推进N个优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巩固存量,培育增量,力促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山市工信局局长徐成彬表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坚持立破并举、扬弃结合的原则。“扬”,就是要实施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通过土地、产业扶持资金等资源定向配置方式,重点扶持家电、灯饰、五金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打造美妆、板式家具、新能源等三个新型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有针对性地“扬”,也就意味着有相对地“弃”。目前,中山市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分布在11个镇区,涉及16个行业,部分产业基地存在雷同和名不副实的情形,部分产业虽然声名在外,但实际产出和税收并不高,经济贡献不大。“在发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适当地放弃落后的产业,才能更好地为有潜力的高端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徐成彬表示。
只有重构大产业,才能找到新出路。
全会报告指出,未来5年,中山必须坚持制造业强市不动摇,狠抓大产业大项目,实施“5321”工程,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动能,焕发传统优势产业新活力,到2024年,努力争取形成1个5000亿(智能家居)、1个3000亿(电子信息)、1个2000亿(装备制造)、1个1000亿(健康医药)产业集群。
“项目不动工,一切都是空。项目不投产,一切都白干。”全会报告还提出,要紧紧扭住招商引资“生命线”,全面推进“熟地招商”模式,做大上市公司的“中山板块”,到2024年努力争取市场主体超60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4500家,主营收入亿元级企业超1400家、十亿级企业超130家、百亿级企业有突破,境内外上市公司超4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超90家,打造企业“星月同辉”新格局。
如今,正在崛起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正是支撑中山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成为中山实现产业经济重振虎威的重要动力源。
搭建大平台打造产业“聚能核”
“只有打造大平台,才能引育大产业,实现大发展。”全会报告如此概括平台与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产业平台是承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平台,产业无从落地,更遑论成长壮大。
在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发展要素高速流动的今天,产业的根植性和成长性,与平台环境之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产业发展对城市的平台建设提出了空前的高要求。
近年来,搭建具有开放包容、服务完善、集聚性强的产业发展大平台,已经成为中山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力点之一。
上个月,中山智隆高纯度ITO溅射靶材研发应用项目在中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下称“板芙园”)内正式动工建设。根据规划,中山智隆高纯度ITO溅射靶材研发应用项目总投资6亿元,2020年5月将正式投产;2021年达产后,项目将可实现年产高纯度ITO靶材500吨,年产值超10亿元。板芙园招引的这一项目,为中山带来的将是韩国LT金属公司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ITO靶材生产技术,将直接提升中山在智能手机、智慧屏幕等新兴产业领域内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中山市委、市政府高标准打造的九大市级产业平台之一,板芙园正是中山打造大平台、引育大产业的典型范例。随着大量高端创新型大项目的落地,这些市级产业大平台正在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新阵地,成为全市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不久前,为推进全市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中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门牵头建立了一个微信群,160多名群成员中,既包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也有各镇区的主要领导、部门主要负责人。这一微信群,成为全市上下对接解决产业平台建设难题的一项简单又高效的机制。
大平台,已然成为吸引大企业聚集、承载大产业落地的“聚能”之“核”。
将视野投向更加开阔处,全会就打造大平台提出了更宏伟的规划。全会报告指出,中山要坚持世界眼光,强化湾区主阵地意识,加大市级统筹力度,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总面积175平方公里的翠亨新区、岐江新城、火炬开发区建设,集聚优势资源打造“三核鼎立”的重大发展平台,引领带动全市产业布局、创新布局的全面优化。努力把翠亨新区打造成参与湾区建设的主阵地,把火炬开发区打造成创新发展主引擎,把岐江新城打造成城市未来的新客厅。
这样的布局,正是在为中山未来高质量发展打造广阔的发展平台。这样的大平台,既是招引高端产业集聚之地,也是提升城市格局的新空间,也是汇聚创新资源的新高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铺开、推向纵深,规划建设这样的大平台,无疑将对中山重新打造未来城市发展格局、重塑产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共建大交通做实产业拓展走廊
2020年1月1日20时30分,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缓缓入模,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西索塔左幅承台第一层浇筑完成,这一重大交通工程顺利完成了又一节点性重大施工。深中直通的进程,又迈进了重要一步。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图上,不断纵横延伸的交通网络,正在前所未有地影响着城市群之间的产业格局。对于中山来说,这一最大变量因素,无疑将是深中通道。
全会强调,在深中通道通车之前的未来5年时间里,中山必须把握好这一黄金期、窗口期、机遇期。显然,兴交通、助产业,留给中山的时间愈加紧迫了。
“交通优势未确立,区位优势就无从谈起,产业优势也难以转化为发展胜势。”当前,中山对外通道仍然较少、承载能力较弱、通达能力不足;对内交通网络不完善,“瓶颈路”较多,公交化轨道交通缺失;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远低于周边城市。
错过了珠三角“公路时代”的中山,如何抓住珠三角的“大桥时代”?全会报告对大交通建设的布局,就是为了回答这一历史问题。要将深中通道的建设,彻底转化为发展变量中的利好因素,绝不能坐享其成。中山必须打赢一场“交通攻坚战”,从理念上,注重从对内疏通转向对外延伸;在空间规划上,注重从单一的公路规划向兼顾轨道、港口、航空的综合交通体系转变;在投入力度上,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也要实现几何倍数的增长。
全会报告指出,中山要以深中通道通车前为窗口期,倒排重点项目建设工期,投入1500亿元以上,全力打好交通大会战。这一数字,是“十二五”期间中山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0亿元的6倍多。
站在重塑区域交通格局的新起点,全会报告提出了“打造大湾区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
根据这一目标,中山将强化粤港澳大湾区高快速公路网对接互通,主动对接广州、深圳等湾区核心城市,构建南北向、东西向两大高速战略走廊带;积极配合推进深中通道沉管、伶仃洋大桥等关键性工程建设,形成“四纵五横”高速路网,实现大湾区核心城市“半小时交通圈”。中山还将积极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重点推动深茂铁路、南沙港铁路、广中珠澳高铁等战略通道建设,加快谋划和推动广州地铁18号线、深圳地铁33号线等延伸至中山核心区。
在“东迎西接”大交通建设脉络之下,还有一条横贯珠江口东西的产业拓展走廊正在形成,与之暗合。
全会报告指出,中山未来将大力做实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积极谋划打造两大产业带。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将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民众园、三角园和南朗镇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为主要载体,抓住5G商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高品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承载区。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以小榄园、古镇园、板芙园、坦洲园等为重要节点,充分发挥沿线专业镇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深入挖掘与周边城市产业、创新的契合点,联合珠海、江门共建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
风起浪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以建设大交通为抓手,中山正在大步迈进、快速奔跑,加快兴大产业、建大平台、谋大发展的步伐。
来论
重塑产业体系要有“扬弃”思维
产业兴则中山强,产业衰则中山弱。振兴产业,是中山重振虎威的重中之重。当下,中山必须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加快产业重构步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山工业经济重振虎威增添新动力。
做强龙头骨干稳定工业基本盘
在重振虎威的号召之下,首先要对中山经济基本面有客观的认识。
去年,中山主要经济指标下滑明显,其中原因较为复杂,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是否意味着中山产业经济的基本面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答案是否定的。从亿元级别企业这一群体来看,部分企业经营情况受影响较大,但是绝大多数亿元企业保持稳中有进,所以,中山产业经济的大盘仍然是稳的。
目前,全市共有总部企业70家、龙头骨干企业46家,拥有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826家,亿元企业数量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24%,产值占比80%。这些企业是中山市工业经济的“压舱石”“稳定器”。这些企业的稳定发展,保证了中山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在重振虎威的当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大力地服务好、发展好、支持好这个群体,稳住中山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盘。近年来,中山通过大力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计划、着力发展和完善总部经济发展服务体系等,从政策扶持、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服务,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推动“潜力股”迅速发展壮大。
要稳住企业,才能保住产业、振兴产业。中山当下应该重点解开企业家的心结,让企业家看到发展前景,对中山抱有信心。
如何让中山工业重振虎威?就是要不惜重本、敢下血本地支持企业的发展。
政府部门要做好“店小二”,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企业投资、落地、发展的问题。
没有重点工业项目的动工建设,就谈不上重振中山虎威。2019年以来,在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一批项目相继动工建设,获得了企业的广泛好评。不久前,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部署,组建了“推进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微信工作群,构建了项目交流、解决问题的常态化机制,让重大项目推进工作从“幕后”走到“台前”,破除了信息障碍和审批壁垒。接下来,中山将实施制造业“千百十”强企工程,着力提升企业发展能级。
打造两大产业集聚区加快产业重构步伐
要重塑产业结构体系,必须解决“新”与“旧”、“去”与“留”的问题。
“双区驱动”是中山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山的区位优势,加强区域间产业协作,大力打造高品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中山产业布局。
做实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打造高品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材料、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好深圳的科技创新、金融资本等优势资源,找准产业融合对接点,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中山新的产业增长极。
以共建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区为契机,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与深圳、广州、佛山、珠海、江门等城市加强合作,做优做强家电、五金、灯饰、板式家具等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高端迈进,夯实中山的产业存量。坚持立破并举、扬弃结合的原则,对基础优势明显、转型发展空间广阔、前景良好的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引导升级,顺应产业价值链延伸与智能化升级趋势,推动产业再造,同时,对“徒有虚名”、附加值低、缺乏转型潜力的落后产业进行选择性淘汰。
加快推动“新”“旧”产业同时发力,一定能够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重振中山工业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