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陶艺世家走上陶艺之路 勤作不息传承陶艺文化
返回

陶艺世家走上陶艺之路 勤作不息传承陶艺文化

浏览次数:401 分类:新闻

今年80岁的刘炳每天都会来到自己的工作室进行创作。刘炳从事石湾陶塑创作六十余年,是佛山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第四代传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传承人。从业60多年,刘炳见证了石湾陶艺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也见证了石湾陶艺的传承与创新。

陶艺世家走上陶艺之路

清代同治年间,顺德人刘来迁入石湾,其子刘辉胜创立“刘胜记”家族式店铺,其后“刘胜记”几代传人开创陶塑创作先河,成就了至今全国范围内都少见的传承至今、代系最多的陶艺大家族之一。刘炳四五岁时就开始接触到家里的陶艺作品,十一二岁时跟着哥哥刘泽棉玩“泥巴”,自己动手做一些小物件。虽然家学深厚,但当时刘炳的父亲经常在外忙碌,他只能自行临摹石湾陶艺名师大家的作品。

1955年,石湾组建陶瓷工艺生产合作社,也就是后来的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当时16岁的刘炳成为第一批员工。刘炳回忆,刚刚进入合作社时,他负责修胚、制模等工作。直到1959年,他才开始真正从事陶塑创作。刘炳和他的同事们曾创作了大批的陶艺作品。“当时市场销量很好,甚至远销海外。”刘炳说。

潜心钻研形成特有风格

由于生产的需要,加上刚刚恢复创作,当时的石湾陶艺创作者们对石湾公仔的创作没有明确概念,手法风格都相对单一。

“当时美陶厂组织专家研讨,提出石湾风格同质化严重、不够多样化,所有的作品都是刘传的风格。”刘炳表示,从那时开始,自己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他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吸收叔公刘佐潮的艺术手法,同时创新运用珐琅釉制作石湾公仔。

在创作摸索中,刘炳不断提高技艺,探索各种题材,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我就常常思考有哪些东西是以往的人没有做过的,有哪些地方可以创新,同时又可以更好地展现石湾陶艺的精髓。”在创作实践中,刘炳不断思考,创作了诸多前人未曾涉足的形象如五禽戏、茶圣陆羽等。

由于这些新形象没有前人的作品可以参考,刘炳不得不花费很多心思来考虑人物的造型、动作、神态等。在创作《华佗五禽戏》期间,刘炳查阅各种古籍,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五禽戏形象。他最后辗转多方,终于从一位老中医那里深入了解了五禽戏在姿态、动作方面的要求。可是这些动作,普通人很难做到准确而不变形,刘炳就又跑去体校,请那里的体育生给他做模特,做出那些特定的动作,最终创作出了这件《华佗五禽戏》。

正是这样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刘炳的作品获得了很多业内专家的认可。他创作出的作品《礼佛罗汉》荣获1982年全国美术设计一等奖,1983年全国陈设陶瓷同行业质量评比优胜奖;作品《十八罗汉》(合作)1990年获中国工艺美术评比最高奖金杯(珍品)奖,《小禅师》《华陀五禽戏》等在全国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等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

勤作不息传承陶艺文化

“自古以来,石湾窑以民窑特征闻名天下,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传承、创新,把它流传下去。”刘炳认为,继承石湾陶艺,要充分利用本土材料如泥土、釉彩等,发挥石湾窑的特色手法,烧出独特效果。

“至于创新,当然要广泛吸纳各家所长,但是也不能完全西化,丢掉了自己的特点。”刘炳表示,过去的石湾窑,尤其是石湾公仔也有很多局限性,比如过去的人物形象都是一些神仙佛道、才子佳人之类,不断重复,没有什么新意。现在的陶艺创作者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资讯,视野更加开阔,同时想法也更加多元,既可以专门从事实用陶艺作品的创作,也可以做出原创作品。如今的石湾陶艺在刘炳看来,风格越来越多样,题材也越来越广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作为传统陶艺世家的传承人,刘炳也在不遗余力地传承石湾窑的传统技艺。在培育下一代的时候,他鼓励孩子在玩陶中培养兴趣、自主创作。在他看来,小孩子充满丰富想象力,造型和釉色大胆,不受限制,这样的创新精神在陶塑创作中尤为可贵。

如今,刘炳的大女儿刘雪玲已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同时他的孙子孙女辈中也有很多人对陶艺很感兴趣,积极创作。而刘炳自己,虽然已经80岁高龄,他还是每天都坚持来到工作室进行创作。他说:“我就是喜欢这件事,所以做了那么多年,至今还没厌倦。”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