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十三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超57亿元,科技创新要素快速集聚
浏览次数:2106 分类:广州新闻
12月16日,19位两院院士参加在南沙举办的第二届广州海洋科学与产业技术国际高端论坛暨专项学术年会,这是高端创新资源在南沙加速汇聚的一角。当前,南沙正在着力打造“1+1+3+N”科技创新体系,高标准建设南沙科学城,努力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节点。
从南沙区科技局获悉,“十三五”期间,南沙区财政科技投入合计达到57.2亿元,其中2019年达到22.5亿元,为2015年的4.23倍;研发投入强度(R&D/GDP)连续3年超过3%;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87家,年均增长66.7%。
强化基础:打造“1+1+3+N”科技创新体系
11月21日,南沙科学城核心区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举办一期项目建设启动大会,包括力学所南方中心、沈自所智能院、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所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全面铺开。
“十三五”期间,南沙区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基础,持续加码高端创新资源,如今正着力构建“1+1+3+N”科技创新体系。其中,第一个“1”指的便是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一城一园”。规划面积达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将面向深海、深空、深地等科技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技人才集聚地和创新创业新高地,也是南沙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节点的重要依托。
第二个“1”是指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现已汇聚16个院士团队、47支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成为南沙打造国家级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布局海洋科学发展的主力军。“3”则是指落地南沙的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要聚焦海洋、空天、信息等重点领域。
“N”指作为技术供给主平台的多个高端科创平台。目前南沙区已落户广州智能软件产业研究院、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复旦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等产业创新平台,正在加快建设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所、力学所等一批科研院所,国科大广州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等一流教育载体建设工作已加紧启动,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支撑。
产业崛起:聚焦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等新兴领域
创新平台的构建也有力引领着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十三五”期间,南沙区聚焦海洋科技、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在南沙街头,小马智行自动驾驶路测车队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也见证着人工智能产业在南沙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南沙区已集聚2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初步形成了覆盖人工智能芯片、基础软件算法、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人工智能研发集群,同时搭建起广州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四大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平台,庆盛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区被成功认定为首批5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区之一。
这些新兴产业快速壮大的背后,是南沙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近年来,南沙区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的全链条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出台实施“1+1+10+N”产业政策,对创新人才引入、创新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科创重点环节进行全方位扶持。据悉,2019年南沙区科技创新投入达到22.5亿元,为2015年的4.23倍,带动全区R&D经费和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速,其中研发投入强度连续3年超过3%,最高达到3.46%。
技术创新主体培育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南沙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87家,为2015年的7.72倍,年均增长66.7%;实现营业收入2095.76亿元,增长27.84%。在企业孵化层面,南沙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有17家,在孵企业300多家,毕业企业累计38家。
伴随产业的发展,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也在南沙快速集聚。“十三五”期间,南沙区引入院士由6人增长至15人,高端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由1292人增长至7256人,总量增长5.6倍。
下一篇: 广州白云机场T3航站楼2021年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