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第二届科交会在惠州顺利举办 万亿产业沃土助科创能力提升
返回

第二届科交会在惠州顺利举办 万亿产业沃土助科创能力提升

浏览次数:871 分类:产经

5月24日至27日,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在惠州顺利举办,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最大规模的集中展示和交易活动与惠州的二度“牵手”。

这场盛会的背后,是惠州创新发展环境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跃升。通过借力科交会,惠州不断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如今,从孕育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蓝色引擎”——环大亚湾新区,到致力于打造“广东硅谷”的“绿色引擎”——潼湖生态智慧区,惠州已初步形成开放型、多层次的科技创新生态圈,越来越多来自海内外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创新人才加速向惠州集聚,为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万亿产业沃土助科创能力提升

在本届科交会开幕式上,一批国际科技教育协同创新联合体合作备忘录和重大项目相继签约。其中,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惠州签订共同筹建现代物理与清洁能源实验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惠州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很快,正积极建设广东重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扎实的产业基础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总经理陈亚宾表示,他们正负责惠州港口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的前期核准工作,项目计划今年开工建设,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帮助惠州打造珠三角地区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

近年来,惠州逐步构建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支柱,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产业共同发展的“2+2+N”现代产业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2017年,惠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565.6亿元,增长10.6%。依此推算,到2019年,惠州工业总产值可突破1万亿元,从而实现建成万亿产业集群的目标。

在大亚湾畔,中海油携手全球石化巨头荷兰壳牌集团建设的惠州炼化二期1000万吨炼油项目成功投产、120万吨乙烯工程竣工试车,大亚湾石化区炼化一体化规模跃升至全国第一,剑指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几十公里外,被赋予打造“广东硅谷”目标的潼湖生态智慧区,正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要素,已引进全球IT巨头思科、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韩国SK科技城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项目“扎推”。

正是基于惠州深厚的产业沃土,在本届科交会上,一大批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落地。河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4所高校成为教育部“潼湖·大学创新园”首批入驻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2所“985”“211”工程院校已正式回函惠州表示愿意共建“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

随着一大批知名高校的到来,国内外的创新资源将直接转化为惠州高端产业发展的动能,助力惠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

政策政务服务为企业插上创新翅膀

在首届科交会上,贾春德教授团队的“纳米金刚石颗粒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产业化”的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不到一年时间,这一项目再结硕果。24日,惠州学院、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惠州碳之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签署协议,共建惠州市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院,拟选址潼湖大学创新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

“惠州的政务服务水平很高,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也不错,这为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落地提供了有利条件。”贾春德介绍,在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支持下,去年,他的团队在惠州创立了惠州碳之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快速步入产业化道路,未来产业化示范基地有望达到千亿产值。

创新要素在惠州的加速聚集不仅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更有赖于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高效的政务服务能力。近年来,惠州始终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1+6+N”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件,极大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据了解,首届科交会共促成180多所高校与350家企业“联姻”,其中落地惠州项目达成意向签约227项。截至目前,已有99项正式立项实施,剩余的128项也在后续推进中。

这几年,惠州通过政策激励,积极推进重大科技攻关,设立了重大科技、知识产权等专项资金,推动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如华阳通用电子无线智能车载服务系统、TCL集团数字家电支持互联互通的关键共性技术、德赛西威北斗车载导航惯导定位技术等。同时,通过减负政策,帮助企业“轻装”走上创新之路,今年预计可再为企业减负超过180亿元。大力实施创新企业培育行动,目前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794家。

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创新力。今年初,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绩效评估中心公布2017年广东省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系列调研报告,惠州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今年,针对投资项目的首席服务官制度全面推开,100位党委政府一把手“1对1”服务企业,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保驾护航。

优化创新生态,惠州还大力发展风投、创投,设立“红土”“恺创”“恺萌”等10余家创投基金,成立首家科技银行,建立市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已逐步形成多元化科技融资渠道,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融合。

大手笔引才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输智”

在24日举行的蓝火大讲堂·新能源与惠州发展论坛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夏佳文透露,他所参与建设的两大科学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计划下个月开工。两项目耗资约60亿元,建设周期为7年,建成之后,将有上千名全球科学家来这里工作交流。

2016年,夏佳文作为高层次人才引入惠州。他在受聘为惠州学院教授时说:“惠州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创新发展环境吸引了我,这里将成为我人生旅途的最后一个落脚点,我团队的重离子事业也将在惠州迈上新台阶。”

正是受到两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吸引,去年科交会上,广东首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工作站——乔治·斯穆特工作站落户惠州,乔治·斯穆特将与惠州硕贝德无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开技术创新等方面合作。

人才是第一资源,一个人才往往带来一批人才,带动一个产业,激活一片区域。当前,惠州正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其对于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亟待补齐高层次人才的短板。在此背景下,惠州“大手笔”招才引智,大力实施“人才双高计划”“人才双十行动”,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人才工作,全市人才队伍实现“质”与“量”的整体提升。

同时,惠州设立双创突出贡献奖,全力保障人才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等各方面需求。建设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受理、全程代理、一次办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截至目前,惠州已引进培养国内外院士7名、“长江学者”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博士721人,硕士10624人,副高以上职称人才7694人,海外和留学人才1398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百万。

如今,越来越多的院士级人才被惠州的绿色生态、创新氛围、人才政策所吸引,不仅出现在这座城市越来越多的高端学术会议上,还出现在工厂车间、大型科研装置、孵化机构等地方,直接推动着惠州的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