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科学城建设提速,广州科创轴傲然挺立
浏览次数:621 分类:产经
中国科学院与广州在南海之滨合力打造的最美科学“明珠”——南沙科学城熠熠生辉;一条串联了广州重大科创平台的科技创新轴傲然屹立。
4月8日,南沙区召开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动员大会。这场大会,开在南沙,但意义不止于此地。先看主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将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再看内容,打造百年科学城,这是广州科技创新轴的南部极点,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的主要阵地。
位于广州南沙的深海科创中心基地正在建设,将服务可燃冰产业化孵化。南宣供图
城的力量:要素集聚
日前,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下称“广州海洋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发布2021年联培博士生招生计划。
前者是南沙与中科院、广州市政府携手共建的集聚海洋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打造的国家海洋科学核心研究基地与关键技术平台,后者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获批的首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
合作为何在南沙?源于南沙科学城。
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的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启动区5个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到今年底,国科大广州学院部分多层建筑和力学所广天院总装总测实验室将实现封顶,到2023年底整个启动区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候任副校长吴景深告诉记者,港科大(广州)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大量招聘教师。按规划在2027年之前招聘全职终身制教师400人。当前已到位50多人,计划明年中到位150人。
“人才培养将着眼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致力培养跨学科,结合素质优秀的领军人才。”吴景深认为,随着港科大(广州)的建成使用,南沙与香港通过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和知识转移,践行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过程将大幅加快,合作的领域将大大拓宽。“我们赶上南沙科学城的建设发展大潮,非常兴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院长、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同样对南沙科学城信心满满。他期待着未来实验室将积极推进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等大型科技支撑平台的建设工作,并积极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群建设,谋划未来大科学装置集群,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深海科创中心基地效果图。
联动的力量:竞逐湾区
南沙科学城是广州科技创新轴的“桥头堡”。它坐落于南海之滨,填补了内地科创要素走向广阔海洋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位于珠江入海口的南沙科学城,又成为了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棋局上的“关键一子”,为广州科创的发展壮大“留白”。
广深联动、穗莞一体、环内湾合作……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以中新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南北极点的广州科创轴,令人遐想无限。
此前,广州海洋实验室联合粤港澳高校打造出分支机构,并向香港分部拨付了科研经费,实现了广州市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零的突破。
与广州海洋实验室同样如火如荼建设的,还有南沙科学城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预计明年5月,校园一期工程将竣工并交付使用。
在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叠加了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使命。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农历新年,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发布的1号文,就是支持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这意味着,全省人才重大管理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优先在南沙开展试点。
南沙获得的“大礼包”不止如此。4月8日的动员会上,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何棣华表示,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同等力度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和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在南沙实施;支持将更多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在南沙,支持办好亚洲科学理事会和大湾区科学论坛。优先在南沙布局建设更多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广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弓鸿午则指出,广州市不遗余力地支持南沙科技创新工作。在科技激励评价机制建设、湾区科技创新规则对接、创新资源共享等机制创新层面,给予南沙更大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科技的力量:产业迭代
近日,广州在全国率先发布的科技创新领域新基建政策。广州计划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一批创新型特色园区,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构建深海、深地、深空等领域设施为支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力争实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的突破,形成广州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基础。
南沙,正成为广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科技服务创新,同样对南沙是产业迭代升级的一个重要法宝。
一手造车、一手造星。3月30日,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吉利科技集团正式签署航天总部落地合作协议,吉利将全国唯一的航天业务集团总部落地南沙,项目产值规模将超百亿。
吉利航天总部落户,南沙打造成为中国航天第三极再添重要砝码。同时,南沙正逐渐形成“上游火箭+中游卫星+下游应用”的产业链力量,夯实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
如今的南沙,正着力强化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引擎支撑,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速崛起。
焦点仍然要回到南沙科学城。南沙科学城聚焦的正是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生物等领域。今年3月初,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首批入驻项目关联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在南沙动工建设,预计年产30发火箭。
借力高端科创资源布局,“上天”“入海”将逐步成为南沙的现实图景,形成湾区科技创新增长点、带动极。
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告诉记者,南沙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这两个“承载区”,将引领广州乃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
汽车、造船等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南沙新的增长极。“我们将充分发挥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作用、引领作用,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协同发力。随着原始创新的基因注入南沙,南沙的航天产业、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集聚。”谢明表示。
南方日报记者柳时强 李鹏程
中国科学院与广州在南海之滨合力打造的最美科学“明珠”——南沙科学城熠熠生辉;一条串联了广州重大科创平台的科技创新轴傲然屹立。
4月8日,南沙区召开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动员大会。这场大会,开在南沙,但意义不止于此地。先看主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将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再看内容,打造百年科学城,这是广州科技创新轴的南部极点,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的主要阵地。
位于广州南沙的深海科创中心基地正在建设,将服务可燃冰产业化孵化。南宣供图
城的力量:要素集聚
日前,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下称“广州海洋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发布2021年联培博士生招生计划。
前者是南沙与中科院、广州市政府携手共建的集聚海洋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打造的国家海洋科学核心研究基地与关键技术平台,后者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获批的首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
合作为何在南沙?源于南沙科学城。
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的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启动区5个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到今年底,国科大广州学院部分多层建筑和力学所广天院总装总测实验室将实现封顶,到2023年底整个启动区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候任副校长吴景深告诉记者,港科大(广州)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大量招聘教师。按规划在2027年之前招聘全职终身制教师400人。当前已到位50多人,计划明年中到位150人。
“人才培养将着眼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致力培养跨学科,结合素质优秀的领军人才。”吴景深认为,随着港科大(广州)的建成使用,南沙与香港通过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和知识转移,践行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过程将大幅加快,合作的领域将大大拓宽。“我们赶上南沙科学城的建设发展大潮,非常兴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院长、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同样对南沙科学城信心满满。他期待着未来实验室将积极推进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等大型科技支撑平台的建设工作,并积极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群建设,谋划未来大科学装置集群,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深海科创中心基地效果图。
联动的力量:竞逐湾区
南沙科学城是广州科技创新轴的“桥头堡”。它坐落于南海之滨,填补了内地科创要素走向广阔海洋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位于珠江入海口的南沙科学城,又成为了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棋局上的“关键一子”,为广州科创的发展壮大“留白”。
广深联动、穗莞一体、环内湾合作……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以中新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南北极点的广州科创轴,令人遐想无限。
此前,广州海洋实验室联合粤港澳高校打造出分支机构,并向香港分部拨付了科研经费,实现了广州市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零的突破。
与广州海洋实验室同样如火如荼建设的,还有南沙科学城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预计明年5月,校园一期工程将竣工并交付使用。
在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叠加了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使命。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农历新年,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发布的1号文,就是支持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这意味着,全省人才重大管理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优先在南沙开展试点。
南沙获得的“大礼包”不止如此。4月8日的动员会上,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何棣华表示,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同等力度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和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在南沙实施;支持将更多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在南沙,支持办好亚洲科学理事会和大湾区科学论坛。优先在南沙布局建设更多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广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弓鸿午则指出,广州市不遗余力地支持南沙科技创新工作。在科技激励评价机制建设、湾区科技创新规则对接、创新资源共享等机制创新层面,给予南沙更大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科技的力量:产业迭代
近日,广州在全国率先发布的科技创新领域新基建政策。广州计划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一批创新型特色园区,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构建深海、深地、深空等领域设施为支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力争实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的突破,形成广州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基础。
南沙,正成为广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科技服务创新,同样对南沙是产业迭代升级的一个重要法宝。
一手造车、一手造星。3月30日,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吉利科技集团正式签署航天总部落地合作协议,吉利将全国唯一的航天业务集团总部落地南沙,项目产值规模将超百亿。
吉利航天总部落户,南沙打造成为中国航天第三极再添重要砝码。同时,南沙正逐渐形成“上游火箭+中游卫星+下游应用”的产业链力量,夯实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
如今的南沙,正着力强化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引擎支撑,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速崛起。
焦点仍然要回到南沙科学城。南沙科学城聚焦的正是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生物等领域。今年3月初,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首批入驻项目关联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在南沙动工建设,预计年产30发火箭。
借力高端科创资源布局,“上天”“入海”将逐步成为南沙的现实图景,形成湾区科技创新增长点、带动极。
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告诉记者,南沙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这两个“承载区”,将引领广州乃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
汽车、造船等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南沙新的增长极。“我们将充分发挥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作用、引领作用,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协同发力。随着原始创新的基因注入南沙,南沙的航天产业、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集聚。”谢明表示。
南方日报记者柳时强 李鹏程
上一篇: 粤剧艺术大师传奇成党史学习教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