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下60米的春节 超过3500名建设者新春坚守在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
浏览次数:328 分类:产业
水,是民生之本。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国务院部署加快建设的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它将引西江之水向东流,为广州市南沙区、东莞市和深圳市供水,并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做工程的人对数字总是格外敏感。对他们来说,数字是进度、是安全、是质量,也是记录每个人生命刻度的重要标尺。
-60米,是工程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下探钻井建设输水管道的深度。这条长113.2公里的地下隧洞,穿越16处江海口,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不仅助力南沙开发建设更“精明”、更集约,也将奔腾的西江水引流进珠三角5000万人的生活。大年初二,项目指挥部距离通水只剩282天的倒计时牌硕大而醒目。为了这个目标,超过3500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工人,选择在工地上、深井内、隧洞里度过新春佳节。
春节之际,记者走进位于广州南沙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数个标段,用一个个数字,“建”证这个大湾区超级工程上的兔年新春。建设者们说,此时的坚守岗位,为的是让千万个家庭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3500名工人的坚守
“一天抬头看两次天空,一次是傍晚的夕阳,一次是清晨的蓝天。”
春节刚至,当绽放的烟花照亮南沙明珠湾的夜空,沿蕉门水道溯游而上约15公里,在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B1标项目地下60米深的空间内,仍有成百上千名建设者坚守岗位。
50岁的胡志明是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B1标项目的总工程师。他所在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承担着该工程南沙段的部分建设任务。随着盾构隧洞全线贯通,工程目前已全面转入内衬施工阶段。在广州南沙这个关键节点,除了隧洞内衬施工,工人们还要全力冲刺高新沙水库和调压塔的建设,以及泵站机电设备安装等任务。
“今天(1月23日)继续在调压塔安装钢筋、模板和钢管,高空作业、临边作业多,安全带要高挂低用,吊装时严禁吊物下作业、行走。”胡志明再三叮嘱在塔内工作的工人,临了还不忘补上一句:“祝大家新年快乐,开工大吉!”
一声令下,钢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焊工在脚手架上各司其职,校准角度开始内部焊接。正是在高新沙水库工区,从上游佛山顺德鲤鱼洲而来的输水管道,将分成一条干线和一条支线:内径6.4米的干线将继续越过狮子洋,往东莞、深圳走,另一条内径2.8米的支线则连接起高新沙水库和黄阁水厂,为南沙实现水源双保障。根据规划,高新沙水库的蓄水量能够保障南沙区居民近一个月的用水,是南沙未来的用水生命线。
由于隧洞在60米的地下,工人们必须通过工作井进入隧洞。因此,下井也成了工人们的日常。乘坐升降梯,大约2分钟才能深入地下60米的井底。在位于南沙鱼窝头的工程B2标项目的18号井,一大一小的干线隧洞和支线隧洞并排延伸。沿着干线盾构区间往里走,每隔几十米就会看见一处深地微光。每一处光,就代表一个施工点。
在井底作业的杂工老丁干的是夜班。上下班时,他总是习惯性地从井底往天上看,那是一个圆形的天空。上工时,他看见夕阳染红天空,一头扎进隧洞忙上一宿,下班再抬头,看到的已是第二天清晨的蓝天。向隧洞中进发约500米,老丁才到达他所在的施工点。隧洞深处不见阳光,依靠抽风机送来新鲜空气。直到班组长喊收工,大家才意识到,下班时间已经到了。
干线工程进展加速,南沙支线的建设也传来好消息。在32号井,混凝土台车发出巨大的声响,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内衬工李文康和工友们在台车上爬上爬下,校正着混凝土管的位置。趁着施工间隙,李文康喘着粗气,在沾满机油的工作服上擦了擦手,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经过连续十几天的奋战,只剩最后12米,32号井的支线隧洞就能完成全部内衬浇筑施工。
这是春节期间,南沙支线建设一个小小的里程碑,也是建设工人们坚守岗位推进工程全力冲刺的一个缩影。“我们工程全线建设最高峰时有1万工人,春节期间大约有3500人留下来,保证关键工期全部不停工。”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灿阳告诉记者,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确保工程2023年底全线通水,让广州南沙以及东莞、深圳等地的大湾区人民早日喝上优质的西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