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粤菜师傅”黄文锋:传承粤菜技艺 助力乡村振兴
浏览次数:295 分类:乡村振兴
8月8日上午9时许,位于河源市区大同路的深河粤菜师傅一条街陆续有餐馆开门营业。此时来往的多是送收食材的人员。在县区特色美食馆的后厨里,出品副总监黄文锋正对当天预订的食材进行验收。只见他时而俯首查看,时而蹲下触摸,逐一查验食材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对于没有包装的食材,则通过颜色、气味、形态等去判断食材的优劣及鲜活度,以确保食材的新鲜与安全。
黄文锋是一名入行20余年的“粤菜师傅”。2018年启动的“粤菜师傅”工程是河源餐饮业的“转折点”,也成为无数“黄文锋”们事业和人生的转折点,烹饪从一个“谋生的手段”成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专业技能。
闯荡南北学厨艺,返乡改良客家菜
17岁那年,黄文锋拜师学厨,并跟着师傅进入北京的一家粤菜馆。初为学徒时,他只能在厨房里打下手,帮师傅添料、传菜、摆盘……尽管如此,性子沉得住又踏实肯干的黄文锋依然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师傅看出他是块学厨的“好料子”,便对他悉心教导。黄文锋慢慢地夯实基本功,积累经验,最终“晋升”为厨师。
那些年里,黄文锋闯荡南北,江苏、浙江、上海乃至内蒙古都曾留下他奋斗的足迹。他谦虚好学,在实践中提升技艺,还善于吸收其他菜系精华,融会贯通,改良和发展新菜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源的餐饮业日渐兴盛。2014年,当时已升为主厨的黄文锋辞去高薪工作,选择回到河源发展。他发现,作为粤菜之一的客家菜,有着其独特的韵味,独树一帜。于是他与同事一起,结合多年积累的烹饪经验,融入传统粤菜的精致理念,将河源本地的客家菜式进行完善、改良和创新。
参加培训寻突破,同行交流促进步
“以前在外地打工,学的都是纯粹的粤菜制作,比较单一。”尽管入行较早,经验丰富,但黄文锋还是遇到了厨艺事业的瓶颈。正当他多方寻求突破时,“粤菜师傅”工程的开展让他找到了方向。
2018年起,河源启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黄文锋抓住机遇,参加了“粤菜师傅”培训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系统地学习烹饪技艺。”他不仅在培训课程中学到了很多烹饪理论知识,了解了饮食文化、食品健康、营养搭配等知识,还通过该平台认识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行。他与同行们一起交流烹饪经验、借鉴各自优势,厨艺大为长进。
近年来,河源大力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据统计,上述工程启动至今,全市累计培训“粤菜师傅”超过2.8万人次,获证超过2.3万人,发放培训补贴超1221.03万元,带动就业创业5万人次。
随着“粤菜师傅”工程的开展与推广,人们对厨师职业的观念逐渐转变,河源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餐饮行业。他们通过参加河源市人社局、河源技师学院、河源餐饮协会等组织的“粤菜师傅”技能培训,以及后续的推荐就业、创业扶持等举措,不仅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更在就业创业中找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成家立业心安稳,聘为教师传手艺
2022年上半年,深河粤菜师傅一条街建成,这是河源构建“粤菜师傅+综合服务平台”体系、打造多元发展品牌的一大措施。作为资深“粤菜师傅”,黄文锋受聘成为县区特色美食馆的出品副主监。
黄文锋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经验丰富,融汇南北菜系之长,又有理论知识“加持”,如今他的烹饪技术日益精湛,深得同事、客人的赞赏。和平特色菜式“客家酿猪肚”,经黄文锋改良后,征服许多食客的味蕾。
“我感到很安稳,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四处奔波。”工作、收入都稳定的黄文锋如今已成家立业,家庭的生活条件也慢慢好起来。每到节假日,是身为厨师的他最忙的时候。他告诉记者,在他身边有很多从农村出来学厨的年轻人,在“粤菜师傅”工程的帮助下,通过劳动所得买房买车,将父母亲接到城里,改善了家庭条件。
秉着“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的想法,黄文锋现已成为“粤菜师傅”工程的专业教师,被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河源技师学院等高校聘为客座教师,将粤菜烹饪手艺传授给年轻学生;他还参加了技能培训“送教下乡”活动,为有就业创业需求的群众传授粤菜技艺,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