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粤港澳三地加强文化产业合作 共同擦亮地域文化品牌
返回

粤港澳三地加强文化产业合作 共同擦亮地域文化品牌

浏览次数:917 分类: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文化血脉,同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是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地文化认同是粤港澳三地紧密联系、交流合作的血脉纽带,也是构建“人文湾区”的重要基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三地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产业的合作发展等方面的融通合作不断加速,一幅人文湾区的生动图卷正徐徐展开。

青砖上写满记忆,灰墙间触摸城市肌理。在广州恩宁路占地面积仅8000平方米的永庆坊,坐落着李小龙祖居、24—28号双号民居等历史建筑。随着永庆坊的修复,李小龙祖居、粤剧武打演员的精神家园銮舆堂活化一新,成为年轻人热门打卡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慕名前来。

粤港澳三地以岭南文化为共同根脉。近年来,三地文博界合作密切、互动频繁,联手推进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活化、文物资源的融通交流,共同守护岭南文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三地文博界互动合作将迎来一个崭新时期,增进三地民众文化认同,推动岭南文化焕发当代光彩。

“绣花”功夫

活化历史建筑留下城市记忆

永庆二巷七号之一,是粤剧銮舆堂所在地,随着永庆坊的“微改造”成功,銮舆堂也重现生机。广东粤剧銮舆堂秘书长罗英伟向笔者介绍说,銮舆堂是粤剧武打演员的行会组织,属于八和会馆的下属堂口之一,在全球粤剧戏班中,只有广州和香港两地有銮舆堂。

热爱粤剧的盘经宇老人来自香港,现年70多岁的他是负责掌板的乐师,几乎每周都专程从香港赶来参加私伙局演出。现在交通很方便,粤港两地的銮舆堂会员经常来这里参加活动。如今,在广东粤剧銮舆堂的400多名会员中,香港和澳门的会员占据十几人。銮舆堂已然成为三地粤剧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其实,早在銮舆堂重建的过程中,就凝聚了粤港两地演艺界和粤剧界的共同力量。上世纪80年代,香港知名武打演员林蛟率领大批香港红伶回穗观光,见到堂所颓败将倾,于是热心奔走省港两地,筹资重建。香港粤剧名伶芳艳芬、著名演员成龙、梅艳芳等众多香港演艺明星大力支持。1993年,銮舆堂重建落成,建筑面积有200余平方米。

在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城市在历史街区的改造中,通过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延续岭南文脉,也维系着粤港澳三地民众共同的文化乡愁。在岭南古建筑研究专家、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看来,香港、澳门一些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保留了岭南文化的基因内核。

“澳门非常重视历史城区的保护,始建于清末的郑家大屋、卢家大屋,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们同属岭南风格民宅,保留了最为完整的岭南西关大屋形制。如今,这样完好的西关大屋和岭南风格园林即便在广州都已不多见。”汤国华说,“今天,要了解最原汁原味的广州西关大屋,可能要去澳门。”

在香港,位于湾仔的蓝屋建筑群,也是典型的岭南特色建筑,是目前香港少数还有凹阳台(香港人称“骑楼”)的唐楼。近年来,香港对蓝屋建筑群进行保育活化,2017年蓝屋建筑群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中最高级别的卓越奖项,成为香港首个卓越奖项得主的项目。

“蓝屋建筑群较好地保留了上世纪20—80年代的唐楼风格,与广州恩宁路附近的‘竹筒屋’风格相似,体现了岭南建筑中西合璧的风格特色,见证了华洋杂处的文化特征,它的外墙、木楼梯和阳台铁栏已成为湾仔的标记。”汤国华认为,保护、活化这些历史建筑,就是保护三地共同的城市文脉和记忆。

“香港蓝屋建筑群的活化非常成功,实现了‘留屋留人’,通过加装卫生间、升降机等手段提升原住居民的生活质量,引导留下来居住的居民自发讲述旧日香港的生活,通过建设香港故事馆、糖水铺、素食店等,在满载回忆的老房子里融入新的故事。”汤国华说。

对比香港和澳门,广州有2000多年的城市历史,这里既有历史悠久的岭南建筑,又有中西合璧的近现代建筑,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相融。广州市国土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发挥“岭南文化中心地”的桥梁与引领作用,做好优秀岭南文化传承创新大文章,更多借鉴永庆坊的模式,用“绣花”功夫进一步平衡老城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活力的关系,让历史文化重回市民的身边,融入市民生活。

遗迹串联

倡建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

粤港澳三地唇齿相依、血脉相连。基于深厚的地缘、史缘、亲缘等关系,三地以岭南文化为根脉,留下璀璨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见证、诠释着一脉相承的久远过往。

多年来,粤港澳三地文博界的合作日益增多。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合作开展的香港大埔头村敬罗家塾修缮工程获得了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杰出项目奖。在澳门历史城区和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三地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相互支持,合作审核修订申报文本,发挥了各自的专业特长,使两个项目先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通过规划和启用文物径,将历史建筑及旧址连接起来,不少文物径勾勒出岭南文化在这座国际城市的发展和演变。以1993年始建于香港新界的屏山文物径为例,把坑头村、坑尾村和上璋围三条村落中极具历史意义的古建筑,如全港最大的祠堂邓氏宗祠、上璋围、觐廷书室、洪圣宫、杨侯古庙等,串连成一条独具岭南特色的文化廊道,勾勒出百年前农耕生活的图景。

10月23日,在澳门开幕的2018世界旅游经济论坛上,广东省领导首倡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提出要以历史为纽带,将粤港澳三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广州的文化遗产、珠海和中山的岐澳古道、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遗迹、澳门的世界遗产建筑和历史城区、香港的文物径等,进行有效的串联沟通,构建成一个极富特色和历史底蕴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共同展示三地的包容性和岭南文化特质。

“广东省将大力推动三地共同挖掘和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驿道等资源,打造精品文化和旅游线路及产品,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汪一洋说。

孙中山、林则徐等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在粤港澳三地都活动过,留下了历史足迹;东江纵队也在粤港两地活动过,抢救文化名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认为,以主题游径串联起这些散落在粤港澳大湾区里的文化遗产,让人们追忆并找寻自己的文化脉络,感受传统文化独特的凝聚力,也让遗产融入当下的城市生活。

在香港规划的诸多文物径中,有一条孙中山史迹径。这条史迹径以孙中山就读的香港大学为起点,串联15个孙中山活动过的地点。这条独特的孙中山史迹径的出炉,让公众缅怀孙中山足迹之余,深入地认识其革命理想和爱国情操。

“以孙中山史迹为例,大湾区相关遗存可以连珠成串。中山是伟人故里,澳门是孙中山从学校走进社会从医的地方,香港是孙中山赴夏威夷、早年求学和革命的根据地,广州是孙中山革命的圣地……这些特殊而深厚的关系,是粤港澳历史文化中宝贵而核心的共同财富。”曹劲说,踏上粤港澳文化遗产游径,寻根溯源感受岭南文化,三地有着相通的方言、习俗、记忆和传统,以历史为纽带,串联文化遗产,凸显城市气质,推动湾区的交融与合作。

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副馆长朱晓秋告诉笔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和澳门学生到大元帅府纪念馆开展研学活动,纪念馆尤其注重面向香港的大学、中学和教育学院的师生敞开课外教育的大门。

“许多香港学校组织学生到大元帅府、鸦片战争博物馆等广东革命历史遗迹参观学习,他们会根据历史课本编写拓展教材。一些学生参观完纪念馆后,还会在大元帅府现场组织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讨论和演讲,这样的学习形式能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和感知历史。”朱晓秋建议,希望未来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不断推动类似的合作交流,联结共享文物资源,促进三地民众对大湾区共同文化历史的认知。

岭南文化学者、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元亨近年来多次呼吁,在广州海珠区南石头建立一座关于抗战的纪念馆,展示粤港两地人民共同的抗战记忆。

据了解,目前南石头街发现尚存的粤港难民细菌战遗址共有7处。其中,侵华日军华南防疫给水部遗址于2002年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近年来,这一遗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粤港两地专家关注。2015年10月,广州市海珠区政协港澳组40多位港澳政协委员专程来到南石头回顾那段历史。2017年2月,海珠区还组织了“粤港难民细菌战历史遗址保护”专题调研。“通过建设纪念馆,可以让两地人民更好地记住那段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谭元亨建议。

联合办展

共同擦亮地域文化品牌

除了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建筑,诉说三地历史文脉的可移动文物资源也以多种方式互通、交流、巡展,不断强化粤港澳三地民众对岭南文化的共同认知。

“在艺术上,粤港澳三地同属岭南美术体系,近年来三地不断以岭南地域美术研究为学术抓手,促进藏品、人才和研究的互动交流,成果颇丰。”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说,尤其是粤港两地的美术馆已形成了一套较好的对岭南地域美术策展和研究的联动机制。

多年来,广州艺博院与香港博物馆和美术馆合作,调拨三地重要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珍贵藏品,先后促成了“故园思乡——居廉居巢绘画展”“丁衍庸艺术回顾展”“岭南独秀——纪念赵少昂诞辰110周年展”等重要展览,展览在粤港两地举办,备受两地文化界和市民好评。这三大展览分别围绕岭南画派“二高一陈”的先师居廉居巢、广东近代美术三杰之一的丁衍庸(另两位是关良、林风眠)、岭南画派第二代代表人物赵少昂(与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并称“岭南四大家”),从粤港两地博物馆精选作品,共同促成了对岭南美术史颇为深入的研究和展示。尤其是“岭南独秀”展,调集香港文化博物馆、广州艺博院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三馆所藏的最具代表性的赵少昂精品同聚一展,促成了迄今对赵少昂规模最大、展品最精、学术规格最高的展览。

多年前,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为筹建新馆,开始重点征集反映十三行和明清外销艺术品方面的文物。正是在香港文物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促成粤博在2007年和2008年,先后从海外收藏回一批珍贵的外销画,如乾隆年间的《市井风情图》外销壁纸、《广州港全景图》外销画等珍贵藏品,极大充实了粤博馆藏。

“当时我馆这方面的收藏几乎是空白,而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艺术馆、澳门博物馆、澳门艺术馆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收藏都优于我馆。于是我们通过学术会议交流学术观点、通过前往港澳各馆调研相关藏品、展览和文物保护方面的经验、通过聘请港澳文博界在此领域研究资深的专家,为我们的文物征集鉴定把关提供帮助。”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白芳说。

近年来,三地文博界也不断通过密切交流,增强合作,守护共同的岭南文化遗产。三地的文物交流展览也日益频繁。仅在今年,粤港澳三地联合或两地联合举办大型文物交流展览5个,如《牵星过洋——明代还贸传奇》《海阔羊城——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图片展》《东西汇流——13至17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潮州木雕精品展览》《一衣带水——文物视角中的香港与江门》等。

白芳向笔者介绍说,广东省博物馆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与港澳文博界“合作办展”,包括了三地联合策展、交流互换展和对方单向引进三种模式。“三地联合策划展模式,如2014年举办的《岭南印记——粤港澳考古成果展》,三地通过文物资源共享、三地策展人联合策划、三地巡展的方式在研究、策展、回馈公众方面都有受益;交流互换展模式,包括今年引进香港历史博物馆的《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在广州引起了轰动,而香港历史博物馆对应引进了粤博的潮州木雕展,利用各馆藏品、研究优势提升展览的多样性;对方单向引进模式,如把《牵星过洋——明代还贸传奇》《东西汇流——13至17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等粤博自主策划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品牌输送给对方,增进展览交流合作。”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未来将有更多三地联合推出的文物展惠及三地民众。2019年至2020年,广东省博物馆拟与香港艺术馆、澳门博物馆联合策划《三城记》展览,拟以文物、史料为主,多角度展示穗、港、澳三城同宗共源却又别具一格的人文生态。广州艺博院拟在2019年举办岭南画派鼻祖高剑父诞辰140周年纪念展,也计划联动香港、澳门的资源,汇聚三地馆藏最精的作品、最强的学术成果,合力推动岭南艺术绽放新的光彩。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