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新会:开展耐盐碱水稻研究与示范,拓宽“稻”路
浏览次数:585 分类:江门新闻
2021年5月,江门市新会区首次开展耐盐碱水稻研究与示范,目前,水稻生长情况良好。
7月17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学院等专家现场查看和指导新会区耐盐碱水稻种植情况,并对新会区耐盐碱水稻研究与示范工作给予肯定。
据了解,耐盐碱水稻一般在海边滩涂地区生长。2021年5月,新会区首次在银湖湾滨海新区英洲围开展耐盐碱水稻的选育、研究与示范等工作,种植面积近50亩,选用的耐盐碱水稻品种有超优千号、旌7A/007、海洋1号、海洋2号。国家杂交水稻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国辉说:“这里面有来自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海洋大学培育的耐盐碱水稻品种,现在看起来这几个品种都表现不错,耐盐碱能力比较强。”
据专家介绍,这几种耐盐碱水稻品种在田间长势较好,生长整齐,株型适中,茎秆韧性好,未倒伏,水稻的成长情况比预期好。国家杂交水稻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国辉说:“我们也研究了一些耐盐碱的配套技术,例如以微生物肥土壤改良剂,在这里进行研究。看到这里的生长非常好,丰收在望,预计过四五十天后能看到它成熟得比较好的景象。”
新会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会开展耐盐碱水稻的研究与示范,对广东沿海地区水稻种植有着重要示范的意义,将进一步拓宽大湾区“稻”路,筑牢粮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