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佛山南海:城乡融合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返回

佛山南海:城乡融合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浏览次数:873 分类:产经

 

历经2019年-2020年的发展,佛山南海“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并成为产业南海的金字招牌,吸引着更多经济要素集聚而来。

目前,南海已有3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还拥有上市企业1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3家,高企数量达2250家,为2015年的7倍,涌现制造业“隐形冠军”109家,拥有12个年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

但随着产业体系的不断壮大,土地空间不足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原有载体周边缺乏相应的空间和土地,限制了后续产业的发展和上下游产业的配套,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很多企业完成孵化后,难以找到符合新兴产业要求的空间载体。

以推动国土空间布局全面优化为重要任务的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将为南海破解“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所面临的土地空间问题提供契机,帮助南海极大突破现有空间和环境对产业项目造成的制约。而“两高四新”产业不断崛起壮大,也是实验区建设的目标之一,将为实验区带来市场动力、产业支撑,推动改革在良性循环中加速向前。

村改赋能

“两高四新”产业加速集聚

轰鸣的钩机,繁忙的工程车,热火朝天的工地……2020年12月12日,佛山(南海)万洋众创城二期动工暨一期封顶仪式在狮山镇小塘五星工业区举行。2020年5月,狮山万洋众创城一期项目通过模拟审批、容缺受理等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实现“拿地即开工”,速度之快开创了村改先河。在这之后,“拿地即开工”成为常态化工作机制,并在平谦智慧产业园、大沥全球创客小镇等重大工程项目上得到推广运用。

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是南海区推进实验区建设,实现“一个提升、两个连片”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从2019年起,南海三年内要拆除整理9万亩村级工业园,截至2020年12月11日,通过“大策划、大拆除、大建设、大投入”,已拆除整理3.67万亩,累计拆除整理6万亩,累计新建及在建产业载体1023.83万平方米,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为南海“两高四新”产业发展腾出土地和载体空间。

以狮山五星工业区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是南海村改连片“工改工”重点项目,总面积3033亩,而万洋众创城是园区引入的首个产业载体。聚焦“两高四新”产业,万洋众创城将重点引入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打造成集生产生活配套、金融服务和智慧园区管理为一体的制造业集聚平台。从5月5日动工到12月12日封顶,万洋众创城项目一期只用了7个月,建设速度创下万洋集团同类项目纪录,目前已有43家企业签约进驻,招商率逾七成。

屡屡刷新的“南海速度”背后,是“两高四新”产业集聚格局在南海加速形成。

除万洋众创城外,同为产业载体项目的丹灶镇大金智地入口片区改造项目已成功引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力合星空·728创域,九江镇临港国际产业社区也引入了一批优质项目。

同时,南海通过村改积极招商引资,牵手龙头企业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例如,里水旗峰工业区引入中国中药(佛山)产业园项目,首期投资50亿元,将打造为集中药生产、中医药保健、中医药历史文化展示与传承于一体的百亿级中药健康产业集聚平台;西樵镇太平国兴工业园原是一片低矮厂房,2019年,太平社区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把120亩土地出让50年,将太平国兴工业园片区改造为集产、学、研、用一体的云数据处理中心——腾龙湾区数据中心,投资总额达110亿元。

近年来,一个个新建产业载体拔地而起,一批批大项目快速落地,让人们看到了南海“两高四新”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图景。

数据显示,南海区“两高四新”产业增加值已从2017年的788.3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42.18亿元,“两高四新”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17年的28.1%,升至2019年的32.8%,“两高四新”产业逐渐撑起南海区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城乡融合

空间重塑促产业再造

2020年12月18日,丹灶镇举行“双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暨建设“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小镇”系列活动。三个重量级项目正式开工,成为丹灶镇“两高四新”产业加速崛起的又一生动体现。

从“中国日用五金之都”到“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小镇”,名称之变直观反映出丹灶新旧动能的转换成效,而这与丹灶早谋划、早布局有莫大关系。

早在2008年,丹灶便乘着全市节能减排的东风,关停了早期引入的高污染、高耗能陶瓷厂,整合集体用地、国有用地,整理出连片的产业发展空间。

2013年,丹灶镇在大金片区创新引入有着载体建设、运营丰富经验的联东U谷。该片区以智能安全为主题展开招商,目前已引进60多家优质企业,成功实现“腾笼换鸟”。如今,大金工业区被规划为大金智地,联东U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的重要载体,引领安全产业的集聚,并获得“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称号。

丹灶氢能产业的发展则要更早一些。从2009年引进第一家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丹灶就确立了氢能产业发展方向,规划建设面积48平方公里的“仙湖氢谷”。十年磨一剑,如今,一批氢能行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丹灶在构筑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体系和氢能源汽车商业化运营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通过重塑空间,丹灶让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得益于空间集聚连片,丹灶镇新兴产业落地快、推进快、见效快。数据显示,丹灶镇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26家猛增到2019年的233家,增长近10倍;税收从2015年的14.7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3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

丹灶的成功,是南海通过空间重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落地提供支撑,以空间集聚连片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最现实案例。

当下的南海,土地空间紧缺,导致发展空间受限,项目落地不易,一直是南海各镇街招商引资、各企业增资扩产的瓶颈所在。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将带来城乡空间等方面的大量改革创新机会。这正是南海发展“两高四新”产业过程中渴求的红利,将帮助南海极大突破现有空间和环境对产业项目造成的制约。

环顾南海,全区共有612个村级工业园,占地18.9万亩,占全区现状工业用地58%,但大部分产业形态低端。这是南海的短板,更是南海的潜力板,是南海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空间所在。

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指出,建设实验区是省委赋予南海的重大使命,实验区既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也是赋能南海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为南海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而“两高四新”产业不断崛起壮大,又将为南海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带来市场动力、产业支撑,推动改革在良性循环中加速向前,更好完成省委赋予南海的任务。按照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要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城乡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是其重要目标之一。

连片改造

推动南海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肩负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新路径的南海区,将以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为抓手,围绕“以空间大集聚推动城乡大融合”的思路,聚焦解决城乡土地利用碎片化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对全区土地、生态、产业和城市布局系统规划,推动城镇、农村、产业和生态合理功能分区、相对集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如果只是分散地在一个个点上作文章,南海城乡空间仍摆脱不了碎片化格局,还是会见到很多‘脏乱差’。”闫昊波说,只有推进连片改造,才能从整体上重塑南海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才能以大空间承接大项目、好项目,才能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从世界经验看,也是如此。最初的人是从乡村流向城市,产业也聚集在这里,但过一段时间后,城市没有了发展空间,就会向乡村延伸,形成城市延伸带,城市的人和产业就往乡村去分散,所谓的郊区化就是城乡融合。城市真正发展的主要空间是在城乡延伸带。

如何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现代化,进而促进产业高端化?南海的思路是加快连片开发,通过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全力打造20个左右推进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项目,建设10个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区,最终实现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形成现代都市和田园乡村各具特色、互融互促的城乡发展格局。

2020年5月21日,“广佛科技城·湾区第一站”佛山三龙湾文翰湖国际科创小镇核心区规划发布,未来将在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集聚一批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经济产业,全力打造广佛科技城的极核。

5月18日,环西樵山片区规划发布,以“生态文明先行区、城市文明引领区、创新服务宜居区、未来产业集聚区”四大定位,打造五大产业片区为西樵发展空间“加码”。

5月7日,里湖新城规划发布,规划面积约5.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12万人。致力打造广佛都市圈时尚水都和RBD核心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健康产业示范区以及岭南广府文化产业高端资源集聚区……

如今,南海十大示范片区规划已相继出台,着眼于提升中心城区和各镇(街道)城市建成区功能,打造大湾区高品质现代化城市新格局,全力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更重要的是,这正是南海发展“两高四新”产业过程中迫切需要破解的土地空间问题。

高质量发展,需要全新的产业格局,更需要全新的发展空间,南海已经在路上。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