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广州:每万人发明专利是全国平均的3倍
返回

广州:每万人发明专利是全国平均的3倍

浏览次数:594 分类:产经

今日广东网讯 今天是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4月2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召开知识产权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广州一年来知识产权工作的情况,发布《广州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2020 年)白皮书。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丁力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申请专利85万件,年均增长34.8%;专利授权45.9万件,年均增长31.4%。截至2020年末,广州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1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6件,是全国平均水平(15.8件)的3倍。

全国唯一国家级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落户广州

丁力介绍,“十三五”期间,广州市财政投入专项经费7亿多元,全面支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新广州知识城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是全国唯一国家级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其改革经验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广州在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的基础上,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

专利授权年均增长31.4%

“十三五”时期,广州不断推出激励政策,知识产权创造数量高速增长、创造质量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申请专利85万件,年均增长34.8%;专利授权45.9万件,年均增长31.4%。全市累计申请商标18.5万件,年均增长27%;至2020年末,全市拥有注册商标151.4万件,中国驰名商标143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件,地理标志商标12件,有效期内广东省名牌产品超700个。至2020年末,全市作品著作权登记量达45.6万件,年均增长15%。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获得省级以上专利奖307项,其中中国专利奖金奖4项,广东专利奖金奖29项。获评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湾高赛)金奖、优秀奖等15项,2020年获奖数居全省第一。

实现专利权质押融资160亿元

“创造是基础,运用是目的。”丁力强调,广州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模式,积极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

“十三五”期间,投入财政资金近2亿元,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设立了4000万元的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创新推出政府、银行、保险和评估机构共同分担风险的质押融资广州模式;组建了6亿元的广州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重点投向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行全国首单纯专利资产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实现专利权质押融资160亿元,商标质押融资6.7亿元。创新推出知识产权保险产品18类,企业投保金额计2亿元,推出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5173家企业有效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开出全国首张打击专利代理违规罚单

丁力介绍,广州建立“信用+监管”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全市39个部门共同对知识产权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开展联合惩戒。目前广州拥有知识产权调解机构62家、仲裁机构5家、快速维权及援助机构28家。“十三五”期间全市行政机关处理专利侵权假冒案件1.1万件,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近6千件。在知识产权代理行业专项整治“蓝天”行动中,开出全国首张打击专利代理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罚单。

专利代理机构占全省的40%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过3000家,其中专利代理机构达到188家,占全省的40%;执业专利代理师超过1000人,国家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示范机构9家,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10家,国家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3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3家。

今年,市市场监管局将制定发布《广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力争到2025年,实现我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价值运用、高效率保护,在全国率先建成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市,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字: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方晴

图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燕

今日广东网讯 今天是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4月2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召开知识产权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广州一年来知识产权工作的情况,发布《广州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2020 年)白皮书。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丁力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申请专利85万件,年均增长34.8%;专利授权45.9万件,年均增长31.4%。截至2020年末,广州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1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6件,是全国平均水平(15.8件)的3倍。

全国唯一国家级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落户广州

丁力介绍,“十三五”期间,广州市财政投入专项经费7亿多元,全面支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新广州知识城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是全国唯一国家级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其改革经验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广州在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的基础上,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

专利授权年均增长31.4%

“十三五”时期,广州不断推出激励政策,知识产权创造数量高速增长、创造质量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申请专利85万件,年均增长34.8%;专利授权45.9万件,年均增长31.4%。全市累计申请商标18.5万件,年均增长27%;至2020年末,全市拥有注册商标151.4万件,中国驰名商标143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件,地理标志商标12件,有效期内广东省名牌产品超700个。至2020年末,全市作品著作权登记量达45.6万件,年均增长15%。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获得省级以上专利奖307项,其中中国专利奖金奖4项,广东专利奖金奖29项。获评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湾高赛)金奖、优秀奖等15项,2020年获奖数居全省第一。

实现专利权质押融资160亿元

“创造是基础,运用是目的。”丁力强调,广州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模式,积极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

“十三五”期间,投入财政资金近2亿元,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设立了4000万元的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创新推出政府、银行、保险和评估机构共同分担风险的质押融资广州模式;组建了6亿元的广州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重点投向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行全国首单纯专利资产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实现专利权质押融资160亿元,商标质押融资6.7亿元。创新推出知识产权保险产品18类,企业投保金额计2亿元,推出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5173家企业有效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开出全国首张打击专利代理违规罚单

丁力介绍,广州建立“信用+监管”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全市39个部门共同对知识产权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开展联合惩戒。目前广州拥有知识产权调解机构62家、仲裁机构5家、快速维权及援助机构28家。“十三五”期间全市行政机关处理专利侵权假冒案件1.1万件,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近6千件。在知识产权代理行业专项整治“蓝天”行动中,开出全国首张打击专利代理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罚单。

专利代理机构占全省的40%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过3000家,其中专利代理机构达到188家,占全省的40%;执业专利代理师超过1000人,国家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示范机构9家,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10家,国家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3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3家。

今年,市市场监管局将制定发布《广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力争到2025年,实现我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价值运用、高效率保护,在全国率先建成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市,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字: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方晴

图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燕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