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院士为广州设计变电站,想请街坊上楼看江景
返回

院士为广州设计变电站,想请街坊上楼看江景

浏览次数:426 分类:财经

今日广东网讯 广州“身边项目大师做”迎来新项目,由市规自局与广州供电局共同举办的变电站景观及功能设计国际竞赛,两座变电站请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出马设计。

二十年前参与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竞赛拿下第一名的王建国院士,操刀老中轴线上的五仙门变电站。刚刚为广船变电站“大变身”的崔愷院士,再下一城接手南沙的板头变电站。大师如何“烹小鲜”?记者跟着院士团队走现场,独家揭秘变电站的“七十二变”。

【解放南五仙门站】

故事:二十年后再次结缘广州传统中轴线

位于解放桥东侧的五仙门变电站,是一栋棕色的十层建筑,方方正正,其貌不扬。特别是在旁边全新高层商业中心的反衬下,更显出属于二十世纪的年代感。当时广州供电局列出一堆候选,给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挑选,他很快就相中了五仙门站。“我对这里有情结。”他说。

五仙门站外立面

二十年前,王建国参与广州市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竞赛,夺得第一名。“当时,我们从越秀山、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起义路一直设计到海珠桥南广场,对这个地方有不一样的感情。二十年后,有机会介入传统中轴线的一个具体项目,这是一个特别的缘分。”

“而且,在一个具挑战性的位置,负责一个有挑战性的主题,挑战常人不敢挑战的任务,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王建国说,“变电站是大家都需要,但大家都不想它靠近的建筑,作为建筑师要有这样的担当,扭转邻避设施在公众心中的负面印象,推动城市发展。”

怎么改:“打开”变电站,想请市民上楼看江景

这周,王建国从南京飞来广州,到五仙门站实地考察,第一时间就是登上天台,寻找公众在此眺望江景的最佳角度。这正是五仙门站不可多得的优势所在,他希望通过设计,把这个空间适度向市民开放。“周边大多是商业建筑,这里可以成为一个公共空间,形成‘对峙’。市民可以在这里交流互动,喝着茶看珠江,了解变电站的运作,提升建筑的公共性。”

王建国团队的设计师,更是从一楼爬到顶楼,思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哪些区域可以提供给公众参观。现在的五仙门站是不对外的,王建国希望把它“打开”,让建筑回归城市,为市民服务,让大家产生亲近感。“这里可以成为一个科普场地,给市民身临其境看到变电站的真实场景,甚至可以为学生现场讲述安培、伏特、法拉第的故事,比课堂上讲课本的效果更好。”

image.png

设计师现场考察

image.png

五仙门站内部

除了功能上的改造,外立面改造也是设计的重点。为此,王建国专门绕道江边,考察一箭之遥的五仙门发电厂旧址。这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已有上百年历史,广东第一条13.2千伏送电线路就是由此送出。“当年做传统中轴线设计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它,保住了这个建筑。”他在沿江路看过去,“虽然只是个发电厂,但临江立面的设计还是很讲究的,有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风格,我们希望变电站的外立面设计上对历史有一个致敬。”

image.png

王建国绕道江边考察五仙门发电厂旧址

【南沙板头站】

故事:从广船旧址“跳到”南沙“白地”

在广州推进“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过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其中。此前,他操刀了位于荔湾区广州造船厂旧址的广船变电站设计。在老船厂的一个船坞边上,将老船厂的历史融入变电站的展示,打造环绕参观步道和“之”字形生态绿道,将变电站变为城市橱窗。

image.png

广船变电站效果图,图片来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作为一名设计师,总归希望不要重复自己,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此次设计大赛,崔愷选择了一个与老工业遗址广船变电站截然不同的设计对象——位于新城区南沙的板头变电站,这是一块“白地”,可以从零开始设计新建筑。

结合地域文化和当地特色做建筑设计,是崔愷的设计理念之一。在他眼中,不但文化馆、博物馆要体现地域文化,城市其他角落的设计,还是变电站、厕所,也应该融入文化元素,让地域文化贯穿到生活当中。崔愷将把他的设计理念引入南沙板头变电站,将这个原本的城市“孤岛”打造成一个融入城市的亮点景观。

怎么改:三角地“孤岛”激活为“城市橱窗”

板头变电站位于南沙双山大道与金隆路交叉口西南侧,地块西南侧还有地铁4号线地面高架部分,是一个道路和轨道围合的三角区。

“这样的地块,就像一个飞地,市民不会刻意过去,不会被人使用。”崔愷说。这块“飞地”虽然人迹罕至,但位置显著,不但旁边道路上的行人和周边住宅的住户能看到它,地铁从地下驶出地面时,乘客也能看到。这就决定了板头变电站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建筑,还将成为市民游客在动态移动中感知城市的景观。崔愷在此再次提到了“城市橱窗”的概念,与广船变电站一脉相承。

经过实地考察,崔愷团队已经有了初步设计构想:把“孤岛”激活,将步行的人流引进来,让变电站成为一个接通周边的节点。“变电站西南有一片城市公共空间,可以通过高架下方空间连通,变电站东侧北侧紧靠城市道路,设计团队计划修建过街设施,把这些要素结合起来。”他介绍,变电站工作区的围墙,将与城市步行天桥结合起来,让行人经过时,就能看到变电站所展示的科技。与此同时,板头变电站还将设置清洁能源相关的展示方式、并进一步融合周围夜景照明,这座城市“孤岛”将蜕变成为城市的亮点。

院士说广州:

邀请大师设计小建筑,广州做法有先锋价值

“以往的国际竞赛,都是针对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对象有一定规模。而此次变电站设计大赛,通过国际竞赛形式解决邻避设施的设计问题,可以看出,广州希望用最强大脑,解决城市公共设施小问题。”在广州给出的“小题目”中,崔愷从中看出了广州打造精品城市的愿景。

崔愷

“邀请大师设计市民身边的小设施、小建筑,这在国内都是创举。”王建国说,“城市不仅有流光溢彩的窗口地块,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市民的生活场景,这些建筑不可或缺,同样需要精心设计。变电站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是一个难题,广州此次竞赛具有先锋价值。”

王建国

崔愷认为,基础设施就像城市的血脉,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有新科技进入基础设施中。在设计中,应该把科技进步、科学道理和工程技术特点展示出来,通过主动展示消除误解,普及科学。王建国说,变电站要“转型”,通过设计提升建筑的公共价值、审美价值,成为科普的载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天研 贾政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骆昌威

今日广东网讯 广州“身边项目大师做”迎来新项目,由市规自局与广州供电局共同举办的变电站景观及功能设计国际竞赛,两座变电站请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出马设计。

二十年前参与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竞赛拿下第一名的王建国院士,操刀老中轴线上的五仙门变电站。刚刚为广船变电站“大变身”的崔愷院士,再下一城接手南沙的板头变电站。大师如何“烹小鲜”?记者跟着院士团队走现场,独家揭秘变电站的“七十二变”。

【解放南五仙门站】

故事:二十年后再次结缘广州传统中轴线

位于解放桥东侧的五仙门变电站,是一栋棕色的十层建筑,方方正正,其貌不扬。特别是在旁边全新高层商业中心的反衬下,更显出属于二十世纪的年代感。当时广州供电局列出一堆候选,给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挑选,他很快就相中了五仙门站。“我对这里有情结。”他说。

五仙门站外立面

二十年前,王建国参与广州市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竞赛,夺得第一名。“当时,我们从越秀山、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起义路一直设计到海珠桥南广场,对这个地方有不一样的感情。二十年后,有机会介入传统中轴线的一个具体项目,这是一个特别的缘分。”

“而且,在一个具挑战性的位置,负责一个有挑战性的主题,挑战常人不敢挑战的任务,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王建国说,“变电站是大家都需要,但大家都不想它靠近的建筑,作为建筑师要有这样的担当,扭转邻避设施在公众心中的负面印象,推动城市发展。”

怎么改:“打开”变电站,想请市民上楼看江景

这周,王建国从南京飞来广州,到五仙门站实地考察,第一时间就是登上天台,寻找公众在此眺望江景的最佳角度。这正是五仙门站不可多得的优势所在,他希望通过设计,把这个空间适度向市民开放。“周边大多是商业建筑,这里可以成为一个公共空间,形成‘对峙’。市民可以在这里交流互动,喝着茶看珠江,了解变电站的运作,提升建筑的公共性。”

王建国团队的设计师,更是从一楼爬到顶楼,思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哪些区域可以提供给公众参观。现在的五仙门站是不对外的,王建国希望把它“打开”,让建筑回归城市,为市民服务,让大家产生亲近感。“这里可以成为一个科普场地,给市民身临其境看到变电站的真实场景,甚至可以为学生现场讲述安培、伏特、法拉第的故事,比课堂上讲课本的效果更好。”

image.png

设计师现场考察

image.png

五仙门站内部

除了功能上的改造,外立面改造也是设计的重点。为此,王建国专门绕道江边,考察一箭之遥的五仙门发电厂旧址。这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已有上百年历史,广东第一条13.2千伏送电线路就是由此送出。“当年做传统中轴线设计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它,保住了这个建筑。”他在沿江路看过去,“虽然只是个发电厂,但临江立面的设计还是很讲究的,有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风格,我们希望变电站的外立面设计上对历史有一个致敬。”

image.png

王建国绕道江边考察五仙门发电厂旧址

【南沙板头站】

故事:从广船旧址“跳到”南沙“白地”

在广州推进“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过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其中。此前,他操刀了位于荔湾区广州造船厂旧址的广船变电站设计。在老船厂的一个船坞边上,将老船厂的历史融入变电站的展示,打造环绕参观步道和“之”字形生态绿道,将变电站变为城市橱窗。

image.png

广船变电站效果图,图片来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作为一名设计师,总归希望不要重复自己,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此次设计大赛,崔愷选择了一个与老工业遗址广船变电站截然不同的设计对象——位于新城区南沙的板头变电站,这是一块“白地”,可以从零开始设计新建筑。

结合地域文化和当地特色做建筑设计,是崔愷的设计理念之一。在他眼中,不但文化馆、博物馆要体现地域文化,城市其他角落的设计,还是变电站、厕所,也应该融入文化元素,让地域文化贯穿到生活当中。崔愷将把他的设计理念引入南沙板头变电站,将这个原本的城市“孤岛”打造成一个融入城市的亮点景观。

怎么改:三角地“孤岛”激活为“城市橱窗”

板头变电站位于南沙双山大道与金隆路交叉口西南侧,地块西南侧还有地铁4号线地面高架部分,是一个道路和轨道围合的三角区。

“这样的地块,就像一个飞地,市民不会刻意过去,不会被人使用。”崔愷说。这块“飞地”虽然人迹罕至,但位置显著,不但旁边道路上的行人和周边住宅的住户能看到它,地铁从地下驶出地面时,乘客也能看到。这就决定了板头变电站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建筑,还将成为市民游客在动态移动中感知城市的景观。崔愷在此再次提到了“城市橱窗”的概念,与广船变电站一脉相承。

经过实地考察,崔愷团队已经有了初步设计构想:把“孤岛”激活,将步行的人流引进来,让变电站成为一个接通周边的节点。“变电站西南有一片城市公共空间,可以通过高架下方空间连通,变电站东侧北侧紧靠城市道路,设计团队计划修建过街设施,把这些要素结合起来。”他介绍,变电站工作区的围墙,将与城市步行天桥结合起来,让行人经过时,就能看到变电站所展示的科技。与此同时,板头变电站还将设置清洁能源相关的展示方式、并进一步融合周围夜景照明,这座城市“孤岛”将蜕变成为城市的亮点。

院士说广州:

邀请大师设计小建筑,广州做法有先锋价值

“以往的国际竞赛,都是针对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对象有一定规模。而此次变电站设计大赛,通过国际竞赛形式解决邻避设施的设计问题,可以看出,广州希望用最强大脑,解决城市公共设施小问题。”在广州给出的“小题目”中,崔愷从中看出了广州打造精品城市的愿景。

崔愷

“邀请大师设计市民身边的小设施、小建筑,这在国内都是创举。”王建国说,“城市不仅有流光溢彩的窗口地块,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市民的生活场景,这些建筑不可或缺,同样需要精心设计。变电站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是一个难题,广州此次竞赛具有先锋价值。”

王建国

崔愷认为,基础设施就像城市的血脉,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有新科技进入基础设施中。在设计中,应该把科技进步、科学道理和工程技术特点展示出来,通过主动展示消除误解,普及科学。王建国说,变电站要“转型”,通过设计提升建筑的公共价值、审美价值,成为科普的载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天研 贾政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骆昌威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