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开平活用侨乡红色资源 倾力打造“碉楼下的课堂”
浏览次数:615 分类:江门新闻
江门开平是华侨之乡、碉楼之乡。碉楼是开平华侨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开平人民及广大侨胞爱国爱乡、保家卫国的见证。开平市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突出本地特色,打造亮点品牌,充分利用开平碉楼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碉楼下的课堂”活动,以碉楼及其周边活动场所作为“课堂”,开展具有开平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
据统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开平市在“碉楼下的课堂”讲课及开展各种形式学习教育300多场次,参加“碉楼下的课堂”的有本市党员干部群众,也有来自省和市外的党员干部团体及个人,共计1万多人次。
“碉楼下的课堂”覆盖镇街
据介绍,开平市充分利用碉楼资源,打造20多间“碉楼下的课堂”,覆盖各镇(街),实现“一镇一课堂、镇镇有课堂”,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包括塘口镇的谢创故居红色教育基地、百合镇的茅冈宝顶村、赤坎镇的南楼纪念公园等。
其中,谢创故居位于塘口镇以敬庆民村,是开平党组织重建人之一谢创的住址,也是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成立和中共中区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召开的会址。百合镇茅冈宝顶村是周文雍烈士的成长地,村内保留有完好的周文雍烈士故居,红色基因传承至今。赤坎镇腾蛟村的南楼,是司徒氏7名村民组成自卫队英勇抗击日军的地方。
挖掘活用红色革命资源
开平市利用“碉楼下的课堂”,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厚植党员干部爱党爱国、砥砺奋进的情怀。
据介绍,位于百合镇的周文雍陈铁军纪念馆,是党员、群众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平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课堂,省、市内外党员干部团体和个人一批又一批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同时,开平市众多红色革命遗址也成为“碉楼下的课堂”,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在这里接受生动的党史教育。例如,开平市税务局党员干部在南楼下开展组织生活,聆听曾经发生在南楼的村民英勇抗击日军的故事;开平市人民法院组织党员干部在塘口镇谢创故居开展“碉楼下的党课”系列活动,众多开平市内外单位党员干部也纷纷前往,使谢创故居成为红色“网红打卡地”;月山镇党员干部到万隆客栈,回顾当年粤中纵队秘密交通站的光荣革命历史;赤坎镇充分利用司徒美堂、南楼七壮士、邓一飞、沙飞等当地红色资源,组织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齐聚碉楼下,上党史专题党课。
此外,许多开平市民自发参与,在“碉楼下的课堂”举行党史朗诵会、读书分享会,讲述开平众多红色名人的革命斗争故事;外地组织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游客也纷纷加入,参观革命遗址,了解侨乡故事,学习侨乡党史。
开平市“碉楼下的课堂”已成为重温革命岁月,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高地。其中,周文雍陈铁军纪念馆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共接待了全国各地2万多人次参观学习,塘口镇谢创故居红色教育基地开办以来共接待了19000多人次参观学习。
大力传承侨乡红色基因
开平市除了用好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谢创故居、万隆客栈等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学习教育,还着力打造百合镇茅冈宝顶村、水口镇谭国标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深入挖掘本土红色元素。
围绕“碉楼”和“侨”文化,开平市在周文雍陈铁军纪念馆、百合镇茅冈宝顶村周文雍故居、塘口镇谢创故居、赤坎镇南楼和司徒美堂故居、水口镇红线女故居、月山镇万隆客栈、三埠街道风采堂、蚬冈镇玲珑医院等地,开设具有侨乡特色的“碉楼下的课堂”,作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
开平市挖掘碉楼红色元素、碉楼红色故事,让“碉楼下的课堂”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在碉楼下上党课,让党员干部接受更接地气的文化与精神洗礼,以“实地教育+讲党课”、为群众办实事、学生德育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在学习党史过程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开平市税务局用活侨乡红色资源,精心打造“一支部一宣讲员”模式,挑选13名青年党员组成开平税务红色故事宣讲团,邀请纳税人缴费人聆听“碉楼下的党课”,面对面问计问需,现场解答涉税疑点难点,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
在百合镇百合初级中学初一(1)班门口,“周文雍陈铁军班”牌匾熠熠生辉,这是教育部授予该校一个班的命名,这份崇高的荣誉也是红色教育资源。碉楼旁,红棉花开;课室内,书声琅琅,“我为自己是‘周文雍陈铁军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烈士精神魂扎故里,留在校园光照百年。
此外,开平市组织开展“寻找碉楼红色故事,传承侨乡爱国精神”全国大学生微拍大赛,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35所高校200多名师生走进开平,制作了110部微拍作品在网上云播,推广碉楼红色故事,擦亮侨乡红色名片。
上一篇: 江门恩平:“冯如·腾飞”励学金启动
下一篇: 江门鹤山:胡蝶故居恢复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