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河源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生活圈”
返回

河源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生活圈”

浏览次数:591 分类:科技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市紧紧抓住“双区”建设的机遇,积极谋划“融湾”“融深”高快速通道,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交通建设热潮,从根本上打破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如今,从空中俯瞰河源大地,公路、铁路、水路……纵横交错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覆盖了1.57万平方公里的每个角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河源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支线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7363公里,公路密度达111.3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公路桥梁4440座31.3万延米,河源境内铁路运营里程达393.5公里、通航水域共345公里……一组组数字、一道道通途,见证着这座山区城市交通运输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着市民幸福指数的节节攀升。

铁路穿山越岭,拉近时空距离

2021年12月10日,随着从深圳北首发的G4640次列车在欢呼声中驶进河源东站,河源自此迈进“高铁时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赣深高铁通车后,河源更加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源城蔬菜、东源板栗、连平鹰嘴桃、龙川山茶油、紫金茶叶等“山珍”带着“绿色基因”坐上了“出山”的快车,沿着高速铁路销往全国各地,河源的区位优势也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吸引越来越多产业要素聚集。

目前,总投资166亿元、正线全长约95.6公里的梅龙高铁正如火如荼建设中,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梅龙高铁将与赣深高铁一起,使河源成为沪广、京深港两条国家通道的重要节点。不仅如此,广河、深河、厦(汕)昆、赣广、河揭高铁及韶关经河源至汕尾铁路等一批铁路新通道也陆续被画上蓝图,慢慢走向现实。

万里公路打通,城市建设微循环

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是撑起区域发展的基础。河源市委、市政府合理规划交通体系路网,对交通密集片区的道路进行升级改造,重建紫金桥、建设河紫路、打通红星东路等“断头路”……一系列举措,让河源不断补齐城市道路建设短板,破解“城市病”难题,让城市“血脉”更加畅通,有效提升了城市活力和各个功能区的可通达性。

高速公路作为现代交通的标志,对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促进作用。近10年间,河源高速公路建设一路快马加鞭,高歌猛进。2017年,汕昆高速龙连段建成通车,包括河源在内的粤北革命老区成功纳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2018年,武深高速公路连平段建成通车,打通连平至深圳、惠州、东莞等珠三角东岸城市的快速通道;2020年,河惠莞高速和广龙高速建成通车,加速河源与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截至2021年,河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12公里,形成“三横四纵”高速公路网络。

此外,河源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顺利完成“畅返不畅”整治、窄路加宽、砂土路改造、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任务。一条条农村公路通村达户,让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升腾起新希望,也让农民过上了更红火的日子。

运输服务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河源加快调整中长途客运结构,基本建立多层次客运服务网络,城际客运、城区公交及城乡客运不断优化完善。截至2021年,河源市区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已达100%,全市实现100%行政村通客车,全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全部达到3A级以上。

为了更好地加快货运物流并降本增效,河源因地制宜印发了《河源市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推动大宗运输逐步向铁路、水路转移。近10年来,全市水路、铁路承担的货物运输量对比10年前有了显著提高。不仅如此,河源还成功开通了河源至广州港、河源至四川货运专列,实现了港口、铁路集装箱联运全过程信息的无缝对接;积极推动深圳盐田国际在河源市挂牌成立内陆港,实现了河源内陆港建设零的突破。在交通枢纽的拉动下,河源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水经济、先进材料、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按下“加速键”。

构建交通系统新网络,让智慧交通惠及更多民生。近10年来,河源探索并建成启用了综合交通运输智能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与河源网上办事大厅数据共享互通,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启用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在“车来了”APP、微信公众号可查看实时公交信息,乘坐公交车提供多种电子支付方式,市民告别“纸硬币”时代,实现了更便捷的公交“掌上出行”……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一样,河源人的出行也可以很“智能”。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