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莞新闻 / 东莞救助管理站举行开放日活动 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流浪者回家
返回

东莞救助管理站举行开放日活动 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流浪者回家

浏览次数:1307 分类:东莞新闻 分类:新闻

10年来共救助8.9万人次

6月19日是全国救助管理机构第6个开放日,昨日上午,东莞市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市救助站)举行开放日活动,邀请30余名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救助站,近距离感受东莞市救助工作。

据悉,2008-2017年的10年间,市救助站共救助8.9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救助24.4人次。今年以来,截至6月18日,市救助站共有滞留10天以上的人员193人,其中需要每天服药的精神障碍人员110人,占57.0%。

市救助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前移救助阵地,通过街面救助和站外寻亲,争取大部分无身份的街面流浪人员在站内确定身份、实现返乡或者重新融入社会。

10年来平均每天接待与救助24人次

对于很多普通市民来说,救助站依然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救助站到底是做什么的?

市救助站相关负责人张相斌介绍,简单地说,救助管理服务的内容有接待、生活、寻亲、医疗、未成年人教育服务、离站等6个方面。

据统计,2008-2017年的10年间,市救助站共救助8.9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救助24.4人次。其中自行离站的,约占78.9%;10年间,约有1.9万人次是由市救助站联系接领、或者安排护送返乡的,平均每天接领护送返乡5.25人次。

其中,大约有2%的流浪乞讨人员在进站时没有身份信息、或者身份信息不确实,需要发布寻亲公告、开展身份核查、提供寻亲服务,平均每年约有178人。

值得关注的是,在东莞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中,非莞籍约占99.7%。也就是说,每救助300人次,只有1人次是本地户籍的,非户籍常住人口,是救助管理服务对象的主体。

“目前社会公众对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管理工作存在三大误解:认为所有流浪乞讨人员都是应当由救助管理机构来救助,觉得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应当就是救助管理站的事,还觉得救助管理站内救助应当轻而易举和轻松愉快。”张相斌在开放日活动上介绍,实际上,市救助站的工作并不轻松,“每年有20人次左右进站时刻意隐瞒身份的在逃人员,在救助站核实身份后、被公安部门强制带离;还有醉酒人员、特殊闹站人员,来站提出各种不合理救助诉求,扰乱站内正常工作秩序、打骂站内工作人员。”

使用人脸识别等技术帮助流浪者回家

市救助站的滞留人数在2004-2016年间,保持了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并开始逐渐下降。到今年5月底,滞留人数从最高时的282人减至197人,是2015年第四季度末以来的新低。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市救助站近年不断挖掘寻亲潜力,与公安部门、社会寻亲力量密切协同,实现了在无身份滞留人员出口关多渠道“开流”:组织站内工作人员主动寻亲、协调相关部门协作寻亲和借助社会资源合力寻亲。

2017年以来,我市共为331名受助人员成功寻亲,其中滞留人员247人;站内无身份滞留人数由最多时的228人减至122人、降低46.5%;目前在站无身份长期滞留人员114人,占2003年以来救助总人次的0.91‰。

其中,市民政局与公安部门建立了人口信息查询及人脸识别寻亲机制,护送派出所按规定采集、比对DNA信息,为寻亲提供技术支持。

2017年以来,公安部门采集、比对受助人员DNA数据429份,反馈人脸比对数据380份次,协助寻亲成功83例,占总量的25.1%;其中人脸识别寻亲67例、护送派出所寻亲10例、DNA比对成功6例。

另外,民间公益组织,像“让爱回家”公益服务中心等也加入街面救助寻亲的队伍之中,壮大寻亲的社会力量,并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