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传统技艺坚持五十载 曾一度热销如今少有人问津
返回

传统技艺坚持五十载 曾一度热销如今少有人问津

浏览次数:861 分类:新闻

南方的春天空气较为潮湿,早饭后,散完步回家的袁群第老人又开始拿起竹篾编虾笼。今年73岁的袁群第是东莞寮步塘唇村为数不多,还在坚持手工编织虾笼的老人。据了解,从数十年前学习这项传统手艺开始,袁群第已经连续编织虾笼五十年了。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坐在村口编虾笼是很多东莞寮步村村民的传统,她们在贴补家用的同时也能聊聊家常联络感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买虾笼下河抓虾的人越来越少,这项传统产业也日渐没落了。

传统技艺坚持了五十载

用刀将每一片竹篾进行二次加工是老人编织虾笼前的必备功课。“竹片要削尖,而竹篾则要削得光滑”,袁群第老人介绍,做虾笼是个细致手工活,不仅原材料的竹篾要大小均匀,厚薄程度也有讲究,这样才能做出美观又不会划伤手的虾笼。

袁群第说,竹篾的质量以及标准都是凭经验,大小厚薄全凭手感,老人能够一拿竹篾就知道好不好。家里的竹子都是由袁群第的爱人梁伯到自己种的小竹林里砍了拉回来的。据袁群第介绍,阴雨天开竹篾是最好的,因为空气湿润,竹子柔韧度也会比较好。“太干燥容易折断,也容易伤手”。

据介绍,袁群第从1969年结婚后就开始学习编织虾笼贴补家用,至今已经坚持这项手艺五十年了。“最开始才几毛钱一个,那时候白天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中午晚上休息时间就在家里做虾笼”。艰苦的岁月里,袁群第就是靠着编织虾笼补贴家用,养大了家里三个孩子的。

虾笼曾一度热销

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虾笼也曾一度红火热卖,那会东莞很多勤劳的妇女都会在家里做。“最多的时候每天家里能做30个左右”,据介绍,改革开放春风下,不少东莞村民搞副业,去周边河涌抓虾,买虾笼的人也自然多了。东莞早些年多养乌龟的人也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带旺了虾笼的销售。“乌龟爱吃虾,家里十几年前就接过一些这样的订单,解决了一些销路”,老人介绍,这几年就比较少人买了,只能儿女帮忙找客户。

据介绍,虾笼的售价也跟着市场需求而发生了变化。行情好的时候,手工虾笼可以卖到10元一个。据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周边村民自己下河放置虾笼捕虾的人越来越少了,虾笼的价格也越来越低,现在的价格也跌到了5元一个。但即便购买的人不多,老人仍然坚持编织虾笼。

现在需求大不如前,编织的人也越来越少。老人回忆,原来村里的妇女总是聚集在村里的长巷口一起编织虾笼,在编织的时候还可以聊聊天增进感情。

全家都是编虾笼“达人”

袁群第说,她的儿女们,从孩提时就开始帮助妈妈编织虾笼,也一个个练就了娴熟的技艺,全家人都是编虾笼的好手。上在本村上班的女儿阿玲从6岁就开始学习编织虾笼,如今已为人母,现在每次回家,阿玲总是不忘帮忙编织虾笼。

说话之间,阿玲拿起工具开始编起虾笼来。只见她动作娴熟,不消10分钟的功夫,就成功编织出一个手工精美的虾笼。据介绍,家里人在一起编虾笼时都是分工合作的,她和两个弟弟比较擅长编,但是砍竹子、开竹篾、盘口等细致的活,则由父母来负责。现在,家里的孩子们经常回来陪着老人一起制作竹编虾笼。“虽然现在越来越少人需要这种竹编虾笼了,但是,这个手工艺能传承下去,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据了解,虾笼编织这一技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普及开来,现在需求大不如前,而对老人来说,编虾笼原来是为了生计,现在却是一种情怀,袁群第老人说,每天编一编,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了。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